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五中文网 www.95zw.cc,沉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贡庐墓处”传说当年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都守丧三年,惟有子贡在墓旁盖房,不怕酷暑寒冬,整整守了六年。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富商,也是优秀的外交人才。那时,孔子头上还没有“圣人”的光环,子贡放弃功名为孔子守墓,足见孔子人格对弟子的影响之深。想想西方的犹大为了几块铜板就可以出卖老师,想想现在的人有了些钞票就飞扬跋扈,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子贡高尚的人品和超群的人生境界。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孔子的后代们遇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祖先孔子与孔伋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严酷,皇帝们从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接着便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以求他们的帝业永固,传至万代千秋。老百姓如果稍不注意,尤其有什么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行,就可能脑袋搬家,甚至被灭门三族。

    在孔门后代中,首先遇到这种危险的,便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曲阜的孔鲋正在专心致志地诵读论语,他的朋友陈馀突然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着急地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呢,你却一门心思地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

    陈馀说:“秦朝将要烧毁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又藏有这么多的书籍,难道还不危险吗?”

    “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如果真是是这样,那我将把书籍收藏好了,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经过陈馀的一番劝说,孔鲋最终还是有了顾虑,于是在陈馀告辞之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当我面对那一堵厚厚的墙壁,面对那一堵曾经藏过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书籍的墙壁的时候,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孔鲋完全可以把那些书付之一炬,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陈馀完全可以盘算着金钱官位去朝廷邀功请赏,但他不是卖友求荣之徒。假如他们都像李斯那样奴颜媚骨地匍匐于专制统治之下,又想借专制制度的力量为自己获得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他们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高风亮节。而这种高风亮节,就是知识分子不屈从于权势、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试想,如果没有陈馀的及时通知,如果没有孔鲋的聪明的举动,我们如何知道那“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如何知道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至理名言,如何知道那“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又何来后世那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焚书的滚滚烈焰,不知拷问过多少人的灵魂;坑儒的惨烈场面,不知又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李斯如厕所老鼠般发达的嗅觉,和秦始皇疯狂的权力欲望相互勾结,共同演出的那场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惨剧,也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但在历史让人民记住秦始皇和李斯的时候,会有两座人格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的面前——孔鲋和陈馀。

    在孔庙里,我曾久久注视着那堵被称做“鲁壁”的墙壁,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临别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它而去。我甚至怀疑它在冥冥之中带了孔子的什么灵性或者是接受了孔子的什么使命,因为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发淫威的时候,是它与孔鲋和陈馀共同保护了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使中华文明逃脱了灭顶之灾。

    据传,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扩建宫室,在拆孔子故宅时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才使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这堵为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墙壁,被人们称为“鲁壁”

    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注定要通过那堵“鲁壁”来昭示天下,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

    在孔林里,还有两座墓格外引人注目。

    一座是孔尚任墓,一座是于氏墓。

    在孔林的东北隅,有一座不大的墓碑,掩映于丛生的灌木之中,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孔尚任墓。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顺治五年(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

    一提起孔尚任,人们自然会想起桃花扇,一提起桃花扇人们也自然想起孔尚任。正是这位命运坎坷、但却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和精神状态的文学家,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传唱千古的传奇剧作桃花扇,使文化专制极其惨烈的清代留下了少有的一部伟大作品。也正是由于桃花扇伟大的艺术成就,使孔尚任誉满文坛,光照千古。

    孔尚任出生前四年,清军大举入关,一时间狼烟四起,山河失色。虽然清军在各地展开了血腥的屠杀,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的领导下,各地的抗清斗争依然接连不断。就在这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里,孔尚任度过了幼年与少年时代。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番是明朝崇祯六年举人,他十分倾慕西汉大侠朱家、郭解的为人,崇尚气节,入清以后,不仕于新朝。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气氛,对孔尚任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当经过多年的战乱,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之后,孔尚任不得不怀着承自父辈的故国遗绪而成为新朝的子民。

    孔尚任因屡试不第,中年时隐居于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河,他到过扬州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完成昆曲名剧桃花扇。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一时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轰动京城。康熙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派内侍向孔尚任“索桃花扇甚急”孔尚任自己的缮本一时找不到“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此后不久,孔尚任被罢官。不久,孔尚任怀着“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的激愤之情,重返曲阜市郊石门山隐居,寄食伴书,在寂苦的景况中度过余生。

    依才华而论,孔尚任理应显达,但却因为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得罪了康熙皇帝,所以当孔尚任去世后,孔氏族人慑于皇帝的淫威,同时,虑及孔尚任尸骨的安全,便选择了僻静处安葬了孔尚任。

    安葬孔尚任的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幽僻的去处。也许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这里非常荒凉,很少有人来也很少被人注意,所以被选为了贰臣孔尚任的安息之所,但它同样是一个适于英雄安息的地方。如果说孔子墓前还遗留着孔庙贵族化的痕迹的话,那么,孔尚任墓则完全保持了一种平民化的色彩。它少了孔子墓前威仪的石雕,少了游人的喧闹,同时也少了一些肃穆的气氛,但却丝毫不缺乏诗意般的阳光和自由的气息。这里的树木都很年轻,呈现出一片富有青春气息的新绿。我们来到孔尚任墓前的时候,金色的阳光洒在茂密的丛林中,昆虫发出寂寞而快乐的叫声。虽然很少有人来,但却时有年轻人循着孔尚任的名字,循着桃花扇的故事,来这里拜祭这位伟大的文化英雄。

    我暗自想,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实在是历史的绝笔。曹雪芹怀着家族败落的遗恨,怀着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创作了红楼梦,实属历史的必然。而因屡试不第隐居,却又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破格提升成为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并没有因为新朝政府的恩惠而放弃知识分子批判的使命,没有顾忌自己可能受到的迫害而停止对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批判,更鲜明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色。清政府定鼎中原之后,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知识分子。孔尚任正好生得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在政局未稳的康熙时期,统治者需要笼络人心,而狠毒阴鸷的雍正和庙号为“仁皇帝”的乾隆尚未登台,这为孔尚任留出了创作桃花扇的历史缝隙。而其先祖叔梁纥违背周礼,在七十岁的时候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生下了天才的孔子,他们的出生都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也许是苍天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眷顾和怜悯,派他们这些精神的精灵来救赎乱世中人类的灵魂。孔子是乱世中的圣人,而孔尚任则是封建社会的逆臣贰子,他通过自己塑造的乱世美人李香君的形象,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山谷先生在“八艳”的脂粉中写道:

    李香君为她的坚守付出了代价,宁愿一死,也不屈就。

    她的热血在一扇桃花中开得灿烂,如火如荼,她的操守成就了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与六尺须眉相比,她柔弱但更坚强,她低贱却更崇高。

    李香君无可奈何地坠入了烟花地,却被后人立了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这无疑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女子的可叹可赞之处。与之相比,那些灵魂成了娼妓的男儿,才是无可救药的。

    孔尚任在写李香君的时候,又何尝没有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追求呢?

    在孔林北侧离孔尚任不远处有于氏墓,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可她为什么又姓于了呢?据说乾隆的这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便有人给皇帝出主意,让女儿认汉族大臣于敏忠为义父。于是,乾隆的女儿便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由于是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而且深受康熙宠爱,于氏不仅身前在孔府享尽各种特权,死后的墓葬也特别豪华。于氏墓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气势宏伟,雕工和彩绘非常精美。坊额上题有醒目的“鸾音褒德”四字,在孔林中独一无二,显得十分特别。牌坊后还有成双成队取得华表、翁仲等石仪,整整齐齐列于两侧,显示出皇家的威严,提醒人们牢记皇权对孔氏家族的影响。

    我们离开孔林的时候,太阳已经西落,傍晚的静谧笼罩了孔林,偶尔飞过归巢的小鸟,拉近了自然和人的距离,没有一丝荒凉的墓地之感。如果没有那些或高或低的墓碑,还真让人误以为是在公园呢!这也许是有血有肉的孔子和他的子孙们在思想上亲近于人们的缘故吧?

    事实上,凡是好的思想,总是不会绝迹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孔林那茂盛的草木,那诗意般的光明,那充满了自由精神的气息,是不是孔子的思想和他灵魂的再生呢?

    每当想起固执的孔子,想起幽默的孔鲤,想起刚强的孔伋,想起聪明的孔鲋,想起耿直不阿的孔尚任,我就不由地想起一句诗:“我知道我自己是由这片大地造成的,是的,我就是泥土中长出的会说话的那一部分。”

    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