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五中文网 www.95zw.cc,草莽龙蛇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大筋斗。

    他夺枪在手,胆气更雄,竟似蛟龙入海,杀入官军之中,手起枪落,戳翻了五七个,正自杀得性起,忽觉脑后有金刃劈风之声,从后袭到。他轮转枪杆,一挡一扎,只听得当当两声,那人似已给碰退两步。他回过头来,只见暗袭自己的,正是那酒店中的粗豪少年。

    丁晓初走江湖,乍遭强敌,夺到的又是一杆普通的红樱枪,不大合手,不觉有点心慌他猛力将那杆枪抡得悠悠带凤,直向敌人打去,那黑面少年剑术也颇精深纯熟,辗转进退,枪剑交锋,丁晓的枪竟也欺不进去。只是这样斗了一二十回合,丁晓反倒心神镇定起来了:原来那人虽然剑术不弱,但丁晓抡动红樱枪,左拦右挡,上挑下刺,也应付有余。丁晓心想:原来江湖拼斗,事属平常,并非每个人都像“朱师叔”那样厉害的。

    两人又斗了十多回合,丁晓渐渐看出自己的缺点和敌人的优点了。原来自己刚上来时,缺乏经验,不知虚实,只顾猛力抡枪乱刺,自己的枪是长兵器,敌人的剑是短兵器,利于用小巧腾纵之术,在问躲之中,乘隙进击;自己一上马便急三枪,恰恰中了敌人道儿.他可以待自己力乏之后,再发力扑刺。丁晓看破敌人用心“蓦地改变战术,使出太极枪二十四式,动如脱兔,静如**,一镇定下来,丁晓武功原在那人之上,竟自渐渐占了上风了。

    这边厢丁晓斗得正酣,那边厢焦忠耀也给那书生模样的人,杀得连连喘气。那怪书生使的兵器,竟就是手中的描金扇子,扇骨用精钢打就,西边锋利,竟可当闭穴厥用,又可当一枝小小的五行剑使,轻点重打、横敲侧击,一把扇子,所指之处,竟全是人身的三十六道大穴!

    焦忠耀这老头儿也有几十年武功了。他竟不曾见过如此打法。他手中的齐眉棒,本来在直鲁两省,颇有名头,更兼精于“通臂拳”身法甚轻灵,但一与这怪书生交手,竟是相形见细。一来一往,斗不到三十个口合,已给怪书生抢了先。

    焦忠耀斗得心烦,杀得火起,怒吼一声,刷地一伏腰,使出平生绝技,以通臂拳法化到棍法上来,齐眉棒倒提,砸腰扫腿,急如风雨,专向怪书生的下三路急攻。

    怪书生一声长笑:“鼠狐伎俩,现猴儿相,大爷囊空,恕无钱赏!你若再跳,我便打之,你若不跳,我便看之。跳乎哉?真跳也!”他在厮杀拼斗中,竟然酸溜溜的乱掉文,胡诌一通,把焦忠耀当做猴儿耍。焦忠耀的通臂拳棒,原就是取法猿猴的动作的,他纵跃起来,真像一个老猴儿!

    焦忠耀给他气得一佛出火,二佛升天:却半点奈何他不得。饶是焦忠耀迅逾猿猴,那怪书生的一把铁扇;却指东打西,指南打北,身法疾若飘凤,招术变幻莫测。他袍袖飘飘,焦忠耀的棍棒,连他衣裳都没有沾着,焦忠耀越战越胆寒,而怪书生却越战越是精神焕发,只见他的铁扇于越展越快,步步紧凑,焦忠耀时刻要留心穴道,大汗淋漓,又见官军马队,又被拳民包围,力既不敌,心亦惊慌,他急绕步旋身,齐眉棒“老树盘恨”向敌人下盘虚打一棒,便赶忙拧腰纵身,待要逃命。

    那怪书生可是心狠手辣,半点不饶,他早看出焦忠耀那招乃是虚招,他不避不挡,身形一动,疾如飞失,竟自抢在焦忠耀逃路的前头。焦忠耀立定,怪书生已猛回身迎着,铁扇一指,便向焦忠耀的“华盖穴”点来,焦忠耀闪躲不及,呵呀一声,往后便倒。怪书生冷笑一声,扇子张开,摇了几摇。便仗着轻灵身法,窜入混战的人丛之中,寻找约他到此地的多年老友。那焦忠耀给点到地下,没人来救,在官军与拳民的混战践踏中,哪里还留得性命。

    约怪书生到赭石岗的人,便正是被红衣女侠称为“朱师叔”的人,这时也正杀得非常酣畅,他一柄单刀,寒光闪闪,舞成了一圈白虹,裹住了那两个与焦忠耀同来的中年汉子。那两个汉子,虽也是名捕头,却敌不住朱师叔的精湛刀法,给他一柄单刀,迫得团团乱转。

    “两人情知不妙,打了一个招呼,便待合力外闯。脱出刀圈。那两人一抡铁尺,一舞单刀,苦苦夺路,朱师叔刀风呼呼,兀自在那两人周围盘旋飞舞,那使铁尺的急了,仗着兵器沉重,猛的把铁尺一翻一“抽梁换柱”向“朱师叔”的刀身横架上来,便待外窜。

    “朱师叔”刀法神奇,经验老练,他不架不接。霍地向下矮身,手中刀一划“拨草寻蛇”便向敌人持铁尺的手腕划去。那使单刀的家伙,见伙伴危急,急窜上前来,用足力量“力劈华山”朝“朱师叔”的顶梁便砍。

    “朱师叔”是何等人物!他既敌住二人。岂有不防备偷袭之理,那使单刀的刀还未到,他己急抽招换招,一提腰劲。“燕子钻云”刷地拔起两丈来高。使单刀的一刀砍空“朱师叔”已猛扑下来,手中刀一囵一转,顿时间战场中又飞起了一颗头颅。

    那使铁尺的,虽幸未受伤,可也心胆俱寒,他顾不得救友,便径自前奔,刚跑出几丈之地,猛的迎面有人喝道:“哪里走,还有我呢!”声到人到,一管黑呼呼的东西,迎面便点。那人身法奇快,他铁尺未扬,已给点中穴道,与焦忠耀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那人点倒了使铁尺的壮汉,迎上了“朱师叔、用扇一指:笑道:“你怎的打这两个稀检家伙,要用那么些时光?”

    朱师叔也笑道:“酸丁,别在这里斗口了,你使的是称心兵器,我使的却是随手夺来的单刀呢!”

    朱师叔说着,又一把拉着那怪书生道:“我且带你看一个初闯江湖的少年俊杰”

    这时光,丁晓和那黑面少年一场恶战也已渐渐分出了高下。黑面少年的剑法,虽也颇为纯熟,但究敌不过丁晓的家传绝技,这太极枪二十四式施展开来,只见枪缨乱摆,枪尖乱颤,伸缩吞吐,砸盖挑扎,就宛如腾蛇翻浪。那黑面少年给他困住,兀是不能脱身。

    恶战多时,已自夕阳如血以至暮霭含山,赭石岗头,但见黑影幢幢,人马喧噪。义和团拳民,已打开了孔明灯,百十道黄光,笼罩战场。官军马队冲杀不开,马中箭,人被围,乱石岗头,黄昏之后,又不适宜马战,就是有些马队冲出去的,也给义和团在山岗上埋伏的第二道卡子(防线)、第三道卡子,乱箭射将回来。

    官军平日捕盗,原就是仗着人多势盛,一旦陷入包围,处在下风,便锐气顿消,失了斗志了。这时间,战场上喊声四起,喝令投降。“朱师叔”夺了一匹马,驰骋战场,更是振臂大呼道:

    “官军弟兄,兀的还不放下兵器?给官家拼什么命了大家都是庄稼汉出身,给官家卖命值得吗?别糊涂了,赶快放下家次,跟我们好好吃‘太平粮’去!”

    战场喝降,网开一面,官军们果然纷纷放下兵器,愿意投降。灯光闪烁之中,黑影幢幢来往,喊杀之声暂寂,战场恶氛将消!

    数百官军,上崩瓦解,与丁晓恶战的那黑面少年,听得声声入耳,看得触目惊心。他还想逃脱。拼命施展出“八仙剑”法、翻翻滚滚,蓦然挺身展剑,来封丁晓的枪。丁晓一抽一缩,枪锋从左在右一领,刷地便点敌人的右肋。这黑面少年,急一跨右腿,身在左斜“大鹏展翅”疾的便剑削丁晓肩背。丁晓故意卖了个破绽,往前一个“怪蟒翻身”容那敌人抢进中宫,蓦地横枪一拨,荡剑进招,手中枪一晃,那枪头血挡,颤成一个圆轮,丁晓顺势在前一递,红樱枪如箭离弦,直奔那黑面少年后心扎去。那黑面少年急斜身转剑,来拨丁晓的枪头,哪知挡不住丁晓势劲力沉,一口剑竟给丁晓的红樱枪碰飞出几丈开外!

    剑飞出手,人到穷途,那黑面少年突的双手一举,不退不闪,高声叫道:“俺认输了。随你收拾吧!”丁晓不知他喊这话,就是表示投降的意思,略一迟疑,手中枪还待递将出去。正在此时,忽然有人似飞鸟似的落在丁晓的身旁,伸三指在丁晓右手的脉门一扣,丁晓枪也立刻当的一声,落在地上:

    骤感酸麻,猛遭袭击,了晓横身一跳,愕然回顾、只见一人笑吟吟他说道:“咱们的规矩,敌人投降了,就不许伤他性命!”那人正是被红衣女侠称为“朱师叔”冒认自己表兄的人。

    丁晓满面羞惭,嗫嗫嚅嚅说道:“朱师叔,我不知道你们的规矩。”他不知不觉跟着红衣女侠的称呼了。

    “朱师叔”笑了一笑道“你倒该叫我‘表兄’呢。现在你不会说我‘卖友’了吧?”

    丁晓很尴尬地也笑了笑道:“我委实不知‘师叔’是如此人物!”

    他的确不知“朱师叔”是何等人物。这时赭石岗头,战氛已寂。暮色沉沉,人影绰绰,蹄声得得,义和团的拳民,连那守第二道、第三道卡子的在内,都晃着孔明灯照道,潮水一样涌向“朱师叔”所站立的地方来,蓦然间“总头目万岁!”的呼声震天价响将起来。有一条汉于越众飞驰而出,到“朱师叔”面前。屈半膝行江湖上最恭敬的仪札,朗声报告道。

    “弟兄们都非常想见总头目,一听到总头目要路过赭石岗,便都纷纷地来了,要拦阻也拦不住。”

    “朱师叔”摆摆手示意叫他起来,说道:

    “你是安平的总舵;这件事办得很好!我一向也很惦记你们这边的团务,只是没功夫来。弟兄们这样爱护我,我很感谢。但是现在天色晚了,俘虏到的官军也须急急押解回去处理,还是先回到你们的‘拳厂’(义和团的基层组织名称)再说吧。还有黑夜行军,你要叫弟兄们特别当心。不要惊搅了老百姓!”

    那安平府总舵传下令。霎时间潮水般涌来的人群,又倏地退了下去,整齐列队,人马不惊。这一个场面,把丁晓看得目瞪口呆,莫测神奇!

    被红衣女侠称为“朱师叔”的正是义和团的创始人朱红灯!他是山东曹州人,伪称是明朝后裔来聚集百姓的。其实就是他不自称是明朝后裔,百姓也会跟他的。因为那时光,满清的统治者加上鸦片战争后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门户的西方列强,就像两座大山似的压在老百姓头上,压得他们透不过气。

    朱红灯是梅花拳老掌门姜翼贤最得意的门徒,因此红衣女侠姜凤琼称他师叔。他得了姜翼贤的全部绝技,自己再加以揣摩发展,真个是青出于蓝。

    可他的志向不是在武林称雄,而是钦图恢复汉族衣冠及驱除侵入来的洋“鬼子”他与丁晓相遇时,他开创义和团,才不过一年,他来到保定,就是想拜谒师父,征求姜老头子的意思,间他是否愿意出山相助的。他还想拉红衣女侠去帮忙,因为义和团中也有妇女组织,(就是后来定名为“红灯照”的。)很需要懂得武艺的女子帮助训练。

    谁知姜老头子,心虽壮烈,人近暮年,他竟缺乏创业的雄心。他虽极喜欢朱红灯,却不敢相信他能成大事。更兼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姜凤琼身上,所愿的就是能找到一个好孙女婿。要他再到江湖,经历最危险的滔天风浪,他是不愿意了。因此他竟拒绝爱徒所请,令得朱红灯十分失望。

    姜老子既拒爱徒所请,不肯出山;他的孙女姜凤琼自然也要随侍左右,不能跟朱红灯到义和团去。朱红灯满怀热望而来,至此完全告“吹”心中不无感慨。他想:要推翻清廷统治,的确是难。许多人一听到要“造反”就掩耳走避。就连亲如自己的恩师,也因顾虑诸多,不愿冒滔天风浪,何况旁人?

    朱红灯劝不动姜老头子,当下就想告辞。但姜者头子虽不允出山,却为爱徒情深,坚留他多住两天。朱红灯想了一想,也就留下,他是想看看保定武林之中,还有什么人物,可以做得帮手。

    恰巧他在师父家中的期间,就碰到红衣女侠打虎被围,复遇丁晓帮忙解围的事。红衣女侠误会丁晓是和素家武师一伙的,所以非但不加道谢,反而恶言相向:

    红衣女侠回家中一说,朱红灯听了,沉思有顷,力言丁晓一定不是和索家武师一伙的,否则不会拔刀相助。后来了晓夜探姜家,朱红灯故意伏在沙滩乱石之中,待他狼狈回家时,现身相戏。这一来是要挫折他的少年骄妄之气;二来是想拿话引他,看他心胸抱负。

    一试之下,朱红灯甚为满意,丁晓的武功技业,在同样的少年之中,实属罕见,他年纪青青,一手太极剑法,已几乎可敌自己二三十年功力、空手入白刃的深厚功夫!而且最难得的是,听他的谈吐抱负似乎和他父亲了剑鸣的志向。大相径庭,并非“有其父”就“必有其子”

    也正因此,朱红灯才在丁晓因被父迫婚,异常苦闷之际,偕红衣女侠深夜留书,引他出走。

    也正因此。朱红灯一路缀着丁晓,暗加保护,丁晓一点不知。朱红灯看住这初历江湖的少年。一路上闹了许多笑话,心中又好气又好笑,但却又不愿很快就点醒他,因为朱红灯正想借此让他多受一些磨炼。

    不想丁晓的笑话愈闹愈大,在小酒店中,竟胡乱扯上匕首会而被捕捉。朱红灯见了,暗暗叫苦,他如果当时即现身相救,一来官军方面人多,二来那酒店在官道之旁,行人川流不息,他也不想在那厮杀。他这才立即找到一位义和团拳民,叫他驰马到安平府总舵的“拳厂”叫安平的总舵率队在赭石岗前埋伏。朱红灯算定官军一定要押解他们回安平,而回安平,赭石岗是必经之路。同时他有一位“老友”当时也正路过安平,住在拳厂,他也吩咐那位报信的义和团拳民,代他约那位老友到赭石岗相助。

    就这样。在赭石岗前一场血战,数百官军马队,或被歼或被俘,一个也没有逃出。

    到这时候,丁晓才知道这个“朱师叔”竟然就是义和团的开创人,也就是义和团的总头目。当下他正待道谢,也正待询问(他有许多疑团还未尽释),朱红灯却又摆了摆手说道:“我先给你介绍一个人。”他话尤来了,却听得有人哈哈笑道:“何须你来介绍,难道我就不认识他?”

    丁晓闻声回顾,只见来人身穿自绸长衫,手拿描金扇子,一派书生打扮,显得潇洒出尘。这人正是中途拦截官军,向军官讨买路钱的怪书生。

    丁晓见他说认识自己,不禁一愕,自己一向足迹不出保定,今番还是初涉江湖,哪会和此人见过面?丁晓正待问他,只见他已哈哈大笑道:

    “令尊是不是执拿太极门的先辈丁剑鸣?世兄的尊名是不是单名‘天将破晓’的一个‘晓’字?我一见你这手太极枪法,就知道你的来历了,我与令尊,虽只是慕名,对贵派的身法手法、弟子、渊源也还稍知一二。”原来这书生打扮的人是个老江湖了,丁晓的来历竟自给他一眼看破。

    当下朱红灯也笑了:“光棍眼,赛夹剪,算你猜的不离。只是你这身打扮,也是终年不改,别人也很容易看破你的来历。”说着,他把眼光向丁晓扫了一下,意思好像是探询丁晓知不知道此人。

    丁晓情知来人必是游戏风尘的一个江湖侠士,可是他与武林同道,江湖人物素鲜来往,如何会猜得出?

    他想了一想。正想向朱红灯请教此人名号,忽地金华以前和他谈起过的江湖人物,像闪电般掠过脑海,他蓦然喊出来道:

    “前辈莫非是江猢上人称‘铁面书生’的上官瑾‘老英雄’?”

    朱红灯立即在马背上哈哈大笑“如何?连这一初闯江湖的少年,一看你的打扮,也知道你的来历?我看你似乎该换换装束,免得太过招摇呢!”

    铁面书生不理朱红灯,拉着丁晓的手笑道:“是谁给你说过我的名字的?只是我很不喜欢你叫我什么‘老前辈’‘老英雄’,我还未到倚老卖老的时候!”说完又对朱红灯说“我这身装柬算是我的活招牌了,我也不怕狗腿子们注目,他们有本事把我捉去,我不在乎!”说罢又是一阵大笑。朱红灯皱了皱眉头,很不以为然,可是见他说得高兴,也不马上驳他。

    铁面书生上官瑾是江湖上的一个奇士,很少人知道他的来历。尤其是对他的武学渊源更不清楚。据江湖上的传说,只知他的确是一个不第秀寸,他的弃文学武,有一段极其有趣的故事。

    他是江苏无锡的一家读书人家子弟。江浙文风素盛,他自然也是“束发受书”他又天资聪颖,十来岁时,四书五经已很是琅琅上口。他的先生、父母都以为凭他的本事,一定可以“青云直上”了,谁知不然,他一连考了好几次秀才都没有考中,到他父母双亡,他也二十岁了,还是得不到半点功名,原来他家业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家,无钱无势,文章纵好;却不入主考之眼。入主考眼里的是有贝之财,而不是无贝之才。

    他父亲死时,还叫他继续应考,他父亲人虽将死:而望儿子取“功名”的心境还没有死。不料,到他服满之后,再考一次,他自己的功名之心却先自死了。原来就是这次考试,发生了一桩科场大笑话。那次三场考罢,榜发下来,巍巍高中的新解元名叫“夏器通”而上官瑾则仍旧是名落孙山,榜上无名。

    上官瑾屡试不第,虽然多了一次失望,倒还未觉得十分难过:只是他很奇怪,今科的新解元,何以会被夏器通这小子中了?

    夏器通在他们那样“后补秀才”中是有名的“大不通”平时写的文章,叫上宫瑾改,上官瑾也有无从改起之感,所以上官瑾常常笑亘器通道:“别人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而你的文章,其声却当如‘高山滚鼓’,不通!不通1”不通!”

    不通之人可以高中还不奇怪,奇怪的是夏器通也是个穷小子。家境虽比上官瑾略好,也不见得会有钱贿赂主考。既无有贝之“财”又无无贝之“才”却会高中解元,这真令上官瑾百思不碍其解。去问他,他傻笑着说:“上官老兄,你我都没钱孝敬考试官,而我中了,你没中,那当然是我的文章比你好!‘高山滚鼓’的佳评,要转送给你了。”把上官瑾气得做声不得,狼狈而逃!

    看官,你道这夏器通如何会中?其中却有一段令人喷饭的故事。原来那位派到江苏无锡的主考官,得到外放,自然十分欢喜,他临行前,自然要到省中各大官处拜谢,最后也最郑重的是去拜见抚台(一省之长)。这位主考官是抚台亲自提拔的。拜见时他毕恭毕敬。请求“训诲”那抚台大人,也客套他说了几句什么“无锡文风素盛,老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之类。说了几句之后,抚台大人突然起立,皱着眉头,悄悄行过一边。他以为抚台大人有什么“私己话”要说。急忙过去,附耳待听吩咐,只听得抚台大人道:“无他,下气通耳!”

    原来那位抚台大人,昨晚吃翅席吃得滞了,肚里不消化,会客时,忽地一阵疼痛,急忙避过一边。放了一个臭屁!那主考赶去同时,他不好意思,但又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敷衍,反正对着下属,也就不加掩饰,直说出来,告诉他这是“下气通”(放屁的文雅用语)。不料主考听错了音,牢牢记着“夏器通”这个名字。他以为这个“夏器通”一定是和抚台大人有亲密关系的人,否则不会只给他一个人说人情。他到无锡主考,一查诸生的卷,果然有一个人叫做“夏器通”他连卷也没看,就给他中了个解元。夏器通父母给儿子取这个名字原是勉励儿子成为“通品”之意(器是器皿,能成一个器皿也就是说这个人有出息的意思,所以“器通”这个名字:含有“通品”之意)。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竟因与“下气通”谐音,而果然有“出息”中了解元了。

    主考取中夏器通后,夏器通当然要去拜见。一见,主考就拉着他的手问:“世兄,和抚台大人究竟是怎么个渊源?”夏器通干蹬着眼,结结巴巴说不出话。主考见他这副模样,非常纳罕,怎的抚台大人所“特别关照”的人竟然象个白痴?在他的想象中,这人应该是个裘马翩翩的显贵少年、五陵公子,不料却是这副寒蠢相!

    不过既是抚台所关照的人,不管他是不是白痴,自己给他高中解元,总算是给抚台大人“办了事”主考心想,这回该更得到抚台的赏识了。

    不料他回到省城,谒见抚台,报告道:“大人所关照的‘夏器通’,卑职已给他高中解元了。”抚台竟瞪大眼睛;连问:“你说什么?你‘关照’了什么人?”

    主考以为抚台善忘,轻声提醒他道“卑职辞行那天,临别时间大人有什么吩咐,大人不是说‘无他’夏器通耳,吗?”

    抚台想了一想,不禁棒腹大笑,他对着下属无所顾忌,就率性告诉他道“你真糊涂,我说的是‘下气通’,‘上孟’‘下孟’的‘下’,‘夭地有正气’的‘气’,‘通达人情’的‘通’,你该知道是什么事情了吧?”

    主考吃了个大闷棍,退出来后直气得吹须瞪眼。原来抚台大人放了个臭屁,自己就把“下气通”当成“夏器通”如果不是这个误会,一个解元,起码可卖上千两银子!这番平白失了个大财星,心里越想越气;不免对同僚泄露出来,大怨其笨。

    这样的官场笑话,一传十,十传百,很迅速地就流传到无锡来,连那些秀才、童生都晓得了。大家就叫夏器通做“屁解元”

    别人把它刍笑话讲,上官瑾听了却半天说不出后来。瞪大眼睛,过了许久许久,才忽而仰天狂笑“呸”了上声直:“秀才是个屁,解元是个屁!连状元、榜眼、探花、督军、抚台、大学士,都无非是个屁!屁!屁!屁!我再不为‘屁’忙了!”他听了这段笑话,顿如老僧听经;大彻大悟。

    从此他竟死了“功名”这条心,但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很好,历年来他又因致力“功名”不洽生产,竟渐渐穷了下来,他既不求仕进,又没有第二样求生的技能,更是窘迫;他这才亲切地领悟到,读死书的害处。那些八股文章,全是“糟粕”没半点用处“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不禁感慨万分。

    茫茫来日,大是艰难!他既无别技谋生,只好开私塾,教童生。但他是个不第秀才,仕绅之家,信他不过,不肯送子弟来学。他只好教几个比较过得去的农家子弟,在农闲时候识字,餐饭餐粥的也凑合过去了。他也因此,放下“读书人”架子,和庄稼汉也渐渐有说有笑了。

    一日黄昏,学生去后,他看看四壁萧然,不充感慨。他喝了一口昨晚留下的一个学生送来的黄米酒,突然朗吟起翼王石达开的几句诗:“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渭,黄金如粪土,肝胆硬如铁”吟诵来了,忽然有人大呼“壮哉!”走了进来。欲知来者是谁?请看下回分解。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