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五中文网 www.95zw.cc,阿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话从风中吹进了四儿的耳里,眼泪浮上来,在眼眶里转着。周三妹“唬”地放下竹筐,往回走。

    “你要去干什么?”四儿拉住了她。

    “这帮婆娘太可恶了,我去帮你论理。”周三妹一用力,挣脱了四儿的手。

    “哎——,我说下面的那几人,要说人嘛,就当着说嘛。在背后瞎说,算啥哦?人家四儿惹你们没有?啥叫找不到人要?撒泡尿照照,若是你们没了男人,才真的找不到人要。”

    “我打赌,四儿这辈子嫁不脱了,等着做老姑娘吧。我听说村上要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考虑最低生活保障了,她养老倒是不愁啊。”

    接下来便是伤及祖宗八代的漫骂。双方骂得口干舌燥,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倒是那些祖宗们在她们的污言秽语里翻来覆去地做着缺德事。

    回过头来,哪有四儿的人影?周三妹跺着脚,恨恨而去。

    不到天黑,这场嘴仗的内容,传遍了柳叶坝。四儿的婚嫁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明末清初,这里只是流花镇对岸的一块荒滩,长着狗尾巴草一类荒草,不少水鸟儿在这里飞起飞落,倒也十分景致。后来“湖广填四川”填来不少移民,始有了人烟。那些赤手空拳的人,在河心坝上搭起窝棚,开垦土地,世世代代的汗水,硬是把黄色的沙地浸泡成了黑色的沃土。坝上的民风比较淳朴,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善类。在四儿的婚嫁上,自然少不了冷言冷语。

    “四儿该不会是想给强娃儿守寡吧?他们没有扯结婚证,也没有办过九大碗,她算哪门子寡妇?”

    “她不嫁人,没有后人,明摆着将来要村上供养的,等于要我们大家供她嘛。”

    “是啊,还占着一份地呢,坝上好多新嫁进来的和新出生的人都没有地。”

    “你咋晓得人家一定嫁不出去呢?”

    “哎哟,她的命那么硬,这坝上谁敢要她哟?”

    他们的这些话,像刀子割着四儿的心。看来老呆在娘家不是办法。不管怎么说,应该有个丈夫。找个遮风挡雨的吧,这辈子的日子还长。她舍不得母亲,舍不得柳叶坝,念着强哥,可也知道,该有自己的生活了。

    夜幕卷席着河面氲氲的水雾,像轻纱一样铺天盖地的撒下来,柳叶坝在朦胧的夜色中,水灵灵的,像个写意的淡妆女子。四儿收拾完灶台,喂了猪,把乌儿拴在屋檐下后,来到堂屋。四儿妈的面前一堆绿汪汪、水灵灵的小白菜,正一根根理齐,拴成小把。

    “妈,还在忙?”

    “孙二娘要一百把小白菜,快完了。”

    四儿拉来一个小竹凳,帮着把菜理整齐,递给母亲。门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屋檐水滴滴嗒嗒地敲着石阶,雨声中杂着风过树梢的“沙沙”声。

    “妈,你去给那男的说,我答应和他耍朋友。”

    四儿妈的手一抖,正拴着小白菜一下散了。这鬼女子开窍了?

    “他家在山里头,山里苦,不好,我已经回绝别人了。”

    “我现在愿意了,山里更好,不靠河”

    “你舍得下妈?”

    “妈,我实在不想再呆在坝上了,有些东西一看到就难过,有些话一听到就落泪,还是走远点算了。你一个人住着孤单的话,就到城头去跟着大哥嘛。”

    “你是和那些人赌气才想嫁的吧?各人过各人的日子,不中听的,左耳进右耳出,不要往心里放。嫁人是一辈子的大事,可不能当儿戏。”

    “妈,我已经二十三岁了,你就让我自己做一次主吧,我想好了,早想好了。”

    四儿妈端详四儿。往昔温顺的四儿不见了,眼前这女娃儿眼光闪闪,一脸的坚毅,有点陌生。唉,女大不由娘,只要她认为好,由着她吧,这几年她过得太苦了。也许离开柳叶坝,是件好事。

    十二

    刘二娃站在乡道边,望着从山外逶延而来的路面,眉头紧锁,怎么还没有来呢?候到十二点过,在山梁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黑点,黑点由一个增至三个,越来越大。

    “是他们,汽车前头扎着大红花。”

    他搓着手,笑意从嘴角荡漾开去,如春风吹过脸膛,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汽车转眼到了跟前,在众目焦点之下,穿着红色中式新娘装的四儿款款地下了车。好漂亮的新娘!迎亲的人们看得发呆。半晌,迎亲人群中一个略带苍老的声音叫:“快放炮!快放炮!咋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呢?”

    下了乡道,四儿踏上了去黑马山的青石板路。穿竹丛,过田埂,翻山梁,脚下不知修于何年代的小路似乎没有尽头。走了近一小时,全身发软,黑马山到了。

    黑马山真的像匹马,他们正踩在腿肚子上,一昂头,是高高的马头。眼光向下移,四儿看见了马脖子下的院子。

    这山在清朝末年是个大盐商的私家山。刘家的祖上曾是盐商的伙计,一次外出,遭遇土匪,在关键时刻救了盐商一命。盐商甚为感激,将这一带交给他耕种收益。刘家的祖上攥着两个空碇子(拳头),带着妻小来到了黑马山下,在刺笆笼(荆棘丛)里砍出了一个四合院。仔细一瞧,房料全是马桑树料(此乔木现已退化成灌木),尤以堂屋的柱头最为雄厚,居然粗至合围。细心的刘家人在横梁上发现崇祯的字样,估计建于明朝末年。至于何人修造,为何搁荒,没有人能说清楚。

    刘家人在院里安居下来,生养繁衍。到了解放前夕,刘家当家人有两房妻室,良田数十亩,雇有长年,养有耕牛,完全够划地主。所幸他家喜好供儿孙读书,儿孙们要求进步,县上、镇上、工作队都有人,竟然只划了上中农。解放数十载,运动频繁,刘家子孙们羞于接受一夫二妇的家庭背景和上中农的家庭成分,纷纷在外立户。到了刘二娃这代人,四合院里只住了两家人,另一家是他堂兄刘大娃。刘大娃住东厢,刘二娃住西厢,堂屋、柴房共用。

    一行人还走在马脖子上,山下的四合院里,鞭炮已经放得震天响。四儿踩着一地的红纸屑,在呛人的烟雾里进了刘家院子。

    跨过高高的门槛,四儿走进堂屋。好呛人的叶子烟味!她的嗓子眼直发痒,拼命地忍住咳嗽。二娃的父母端端正正地坐在上位,崭新的衣服,直得连褶子也没有。没等四儿回过神来,婚礼开始了。

    “从现在起,改口叫妈。”

    “妈。”四儿轻轻地叫了一声。

    “哎——”二娃妈回答得亲切干脆,塞给四儿一个红包。

    “叫爹。”

    “爹。”

    “哒!”烟杆敲在木凳上,四儿的心随着那声响惊了一跳。

    宴席开始了,四儿跟在二娃后面,挨桌挨桌地敬酒,承受着各样的眼光。她知道那些眼光是挑剔的。脸儿不靓,嫌丑;眉眼太活,嫌骚;手脚太细,嫌娇;腰身过粗,嫌肥。一句话,不但要好看,还要本分实用。一轮一轮的眼光照着,四儿的心悬着,云里雾里地飘着。

    “哎哟,真漂亮!”人群喧嚷起来。

    “二娃把仙女娶回来了。”

    “你看,人家就是等得,等来等去,等了个绝品。”

    二娃清清嗓子,说:“我我老婆,大名王春莺,小名四儿,叫她四儿。”

    四儿低着头,听他介绍黑马山人。这是刘幺爷,这是刘三哥,这是刘大嫂,没有一个外姓人。

    “这是村主任刘强,我们叫他强哥。”

    四儿的心一颤。眼光抬起,看到一双宽大的凉皮鞋,往上是灰色的裤子,再往上是斜条纹衬衣。衬衣的下摆扎在皮带里,一副干练样儿。她忍不住一抬头,一张年轻的脸,虎气生生,不会超过三十岁。

    刘强眼前一亮,心里暗想,二娃这个狗东西,真他妈有艳福,居然能娶到个百里挑一的美人。“好漂亮的新娘。”他大大咧咧地说着,当胸擂了二娃一拳。四儿的脸直发热。她大哥从身后走上来,递去一支烟。

    “四儿以后是黑马山的人了,多关照,多关照。”

    刘强接过去,一脸灿烂的笑容:“哪还用说?有什么需要村上帮助的事,尽管开口。”

    大哥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妹子,注意点,把做姑娘的脾气收起来,别让人家笑话王家的女娃儿不懂规矩。”

    十三

    太阳落到山洼里去了,夜幕从山中漫起,像一块大大的黑布,把山野密密实实地蒙上。四儿独自坐在床上,默默地打量着新房。房里有一张床,一壁高组合,一个梳妆台,崭新,城头买的。

    堂屋里,没有离去的客人们在放着碟子,声音开得很大,打斗声不绝于耳。二娃妈在灶房指挥厨子们收拾残羹剩菜,不时开心地哈哈大笑。

    从窗户望出去,是青石板的地坝。二娃和爹蹲在边上商量着什么,两点星光闪烁着,那是烟头。

    月亮升了起来,月光下的院子透着古朴和神秘。那些砖瓦檩子,见过多少夜的月光,看过多少月光下的新娘,有没有美过四儿的?朦胧中,强哥站在月光地里,冲着她笑:“算喽,算喽,逗你的,不要掉豆豆嘛”

    一行清泪静静地挂在四儿腮边:“对不起,强哥,你啥也没留给我,说走就走,我这辈子怎么过?你也希望四儿好么,我有自己的家了,会好的,会好的。”

    她哭一阵,念一阵,眼皮渐渐沉重起来。

    “别闹,别闹,她睡着了。”好象是二娃妈的声音。

    “咋不闹呢?新婚大喜啊,闹着喜庆。”

    “她累了,你们想嘛,走了好远哦。”

    迷糊中,有人抱起了她。是二娃。她故意不睁开眼睛,等着他下一步的动作。她有过强哥,知道男人要做什么。一股烟酒味喷到了脸上,接着是粗重的喘息。带烟酒味的嘴,有力地亲过她的脸、她的颈。手,迅速地扯去了四儿衣物,揉搓着她的胸部,象搓一团软面似的。四儿紧紧地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出声。

    “这两人怎么没啥动静?”墙根传来了窃窃私语。

    “没劲,害我喂老半天蚊子,我不听了。”

    “再听听,可能还没有进状态。”

    “你们听,我走喽。”

    山脊上空泛白的时候,四儿醒了。伺候过两个男人,她细细地比较着他们的不同。强哥是温柔的,二娃有点粗鲁。正想着,冷不丁地,二娃伸出手,把她搂到怀里。四儿扭动一下身躯,挣脱开。

    “你还想着他,我知道,把我当成他了。不要以为山里人就搞不动坝上妹儿的想法,你是我的,晓得不?”

    说完,山一样地向四儿压过来也许惦着强哥是对二娃的不公平,依他吧。完事后,二娃翻身呼呼大睡。四儿像散了架一样,瘫在那里,连把腿放平的力气也没有了。她的眼泪顺着眼角静静往下滚落,疼!身上疼,心更疼。想起和强哥亲热时,他温柔的拥吻,轻柔的抚摸,体贴的顾惜,四儿柔肠寸断。四儿啊,四儿,你可真是嫁错人了。

    鸡叫后,听到灶房门响,接着是婆婆的轻声咳嗽。女人起床打早伙,是农家千百年来的习俗,虽说四儿在娘家是老幺,这些规矩还懂。不管二娃如何,可不能让别人说闲话。她忍着疼痛披衣下床。

    “妈,我来烧火。”

    “你会不会哟?”

    “会一点。”

    坝上烧煤,偶尔烧点秸杆之类,这里烧茅草、竹枝,真有点心虚。二娃妈把着手教,四儿很快将火烧得旺旺的。四儿一边往灶膛里添着柴,一边用手捶着酸疼的腰。二娃妈注意到这一细小动作,暗自叹着,到底是年轻人,又是新婚,贪了一点。她俯下身子在米缸里掏了半晌,掏出四个鸡蛋。麻利地刷了刷锅,放上一瓢水,准备做荷包蛋给两个新人吃。

    火越来越旺,灶膛里的竹枝先是吱吱地叫着,后来就噼里啪啦地爆着,吓得四儿一楞一楞的,二娃妈安慰着:“是那样的,竹枝空心,要爆一爆。你把细点,不要让弹出来的火星烫到。”

    荷包蛋盛入碗中,二娃妈轻唤着:“四儿,来,你和二娃一人一碗,你先给二娃端去。”

    四儿一看,碗面浮着几点黑呼呼的柴灰星儿,她的食欲一下没有了,又不忍伤婆婆的心,说:“都给二娃吧,我不习惯吃鸡蛋,等会儿和你们一起吃饭。”

    “傻女子,你妈没说过,那事亏身体,叫你吃就吃吧。”

    四儿没再吱声,把两个碗一起往房里端。二娃妈在心里笑,这个四儿,连吃个蛋也要守着二娃吃,粘。她哪里知道四儿一出灶房门,就把两碗荷包蛋倒成一碗去了。

    天大亮。二娃在井边提水,据说这口石井,一年四季清水不断,便是大旱之年,也能浸出供方圆十里的人饮用的水来。

    二娃爸在井边“霍霍霍”地磨着镰刀。

    二娃妈和四儿在烟雾缭绕的灶台上洗碗。二娃妈说:“四儿,今天要割谷子。你刚进门,照理该让你们小两口耍几天,回过门才开镰。可时节不等人,开镰迟了,谷子掉到田头,等于白忙活一年。你不会做田头的活路,不要去,在家歇着。”

    “妈,我也去,能做啥就做啥。”这时,外面窜来一条花狗,冲着四儿“汪汪汪”狂吠。

    “花儿,不要叫,这是四儿。认一下,她也是你主人,晓得不?”狗围着四儿转了几圈后,站定,尾巴轻轻地摇了摇,好象在说,我已经认识你了。

    四儿站在地坝中央细细打量四周。院前是片水田,盛满了金黄的稻子,后面紧靠着山,有几笼翠竹掩映,西厢屋后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看样子有点年代了,东厢屋的后面探出几棵桉树。林荫中,院子有点冷浸。

    “四儿,走,日子长呢,以后慢慢看。”

    “哎——”

    十四

    “二娃,昨天喊你用谷子去换点新米回来,换没有?”

    “换了。”

    “拿来,带上一点。”

    一阵翻箱倒柜,不晓得他们往竹背篼里放些啥子。今天回门,刘家人格外重视。二娃爹蹲在堂屋门口的石墩上吧嗒着叶子烟,叫过二娃。

    “手头大方点,见着老丈母嘴要甜。”

    “晓得。”

    “还有多少钱?够不够?”

    “够。”

    临出门,二娃妈又把二娃拉去灶房,嘀咕好半天。太阳升了老高,老俩口才把他们送出院门。

    山岚散尽,秋天的黑马山色彩绚烂,山腰以下的水田金黄金黄,上面的桔园葱葱郁郁,再往上的荒草灌木丛中,白的、黄的、紫的野菊花没心没肺地开着,红红的野果子灿灿烂烂地艳着。山底,一条清澈的小溪在乱石间和竹丛中流淌,在秋阳下,似乎有无数小银鱼在跳跃。

    四儿无心看这些,她的心早飞到坝上去了。爽爽的秋风“哗啦拉”越过山峰,越过树梢,吹到四儿脸上,有点像坝上的河风。她仿佛看见,在那棵高高的银杏树下,母亲站在院门口,双手搓着围裙,一脸慈祥。她的身边是摇头摆尾的乌儿。哦,母亲!母亲!四儿恨不得立即扑到她怀里去,几乎在青石板路上小跑起来。

    二娃跟在后面紧赶慢赶,不由得火起:“你咋跑那么快?也不急这一时半会的,慢点!慢点!只晓得往前窜。”

    四儿不答话,只是埋头赶路。转过山坳,差点和人撞个满怀,一抬头,是刘强。

    “回门?也不用这么慌吧?”刘强的眼光落在四儿的脸上,人被怔住了。此刻的四儿红晕满面,宛若桃花,别有一番风韵。

    “叫她慢点慢点,就是不听,像打慌了的鸡一样,不晓得急啥?”二娃赶了上来。

    “新媳妇回娘家,走得这么急?”刘强脸上笑着,心头却在骂人。他妈的,二娃真命好,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四儿不好意思地看了刘强一眼,脸更红了,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擦肩而过,刘强目送他们转过山坳,消失在视线里。

    踏上流花桥,跃然入眼的残桥让四儿慢下脚步来,耳畔响起了强哥的轻语:“你也走么?你真的也走么?”强哥,我已经不是你的四儿了,你怪我吗?我不得不走,哪有老住娘家不出嫁的道理?远远地看见树下有人烧钱纸,四儿猛地想起,今天正好是强哥的祭日,她的眼睛潮湿起来。

    二娃的脸越来越阴沉,眼前的四儿,分明惦着那个死鬼。

    刘二娃选媳妇,从二十岁选到了二十七岁,在他的心里,娶来的老婆,是他的一笔财产。强娃儿那事,他清楚,在农村头,四儿该算寡妇了。他呢,是头婚,照理有点吃亏。四儿漂亮又是坝上的,婚礼上亲朋好友交口称赞,他竟然没有了优势。二娃骨子里好强自私,要四儿绝对属于他,顺从他。

    四儿失魂落泊的样子让他有点毛焦火辣,总觉得有口气堵在嗓子眼上,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踏进家门,乌儿欢腾着扑向四儿,蹭裤脚咬鞋子,欢喜够了,用戒备的眼神盯着二娃。四儿一挥手:“回窝去,不要咬。”

    乌儿直奔屋里,一番“汪汪汪”乱叫,叫出了四儿妈。

    “妈——”四儿轻轻地唤着,眼有些模糊。

    “哎——”母亲应着,眼光越过四儿落在二娃身上。“快点把背篼放下来。走累了吧?进去坐,进去坐。”对女婿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女儿,民间有句谚语:会疼的疼媳妇女婿,不会疼的疼儿子女儿。

    二娃正在气头上,阴着脸,在喉咙里哼了声,把背篼放在屋檐坎下,闷坐着抽烟,再没有了言语。

    四儿妈感到不对头,背过二娃问女儿,却什么也问不出。其实四儿满肚子的苦水,山里的生活和坝区是两回事。小姐妹们说,嫁不脱也不往山里走,四儿算是有点明白这话了。刘家的日子比娘家差远了。活路多,公公的眼睛老盯着背脊,让人的手脚无法停下来。饭菜不合胃口,菜老是咸,也不像在娘家天天有肉吃。村子很小,就一个小商店,日用品种类少,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卖啥买啥。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四儿不怕,这是自己选的人家,是苦是甜,都往肚里吞吧。别人在山里能过一辈子,她四儿咬咬牙关也能。可是二娃的粗鲁,超出了四儿的想象,二娃的过分咋能向妈说呢?她不想让妈妈担心。

    “四儿,你是刘家的媳妇,不要再想着以前的事,一心一意地跟他过日子。做女人啊,在家听父母的,出嫁听丈夫的。”

    “妈,你的什么老皇历,他如果不对,我也听他的吗?”

    “两个人过日子,总是一个强一点,一个弱一点,如果两人都要强,日子没法过好。他是一家之主,顺着他一点。再说一遍,把以前的事忘掉,忘得越彻底,以后的日子越好过。”

    新米稀饭,几碟合胃口的小菜,四儿吃得狼吞虎咽。四儿妈心疼地看着,洗碗时,免不了问婆家的饭菜是否合胃口。回答她的又是沉默。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