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五中文网 www.95zw.cc,贞观政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写给三师的书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刚被立为太子时,还不尊贤重道,太宗又曾经命令太子居住在自己寝宫的旁边,并且不准太子住到东宫去。散骑常侍刘洎上疏说:

    我听说太子要多方学习,才能成就德名;通过学习懂得礼义“三让”的法则,国家就能享受太平。历代皇子都不怕降低自己的身份,推行广泛的大义。所以,不管是粗浅的言论,还是睿智的学问,只要是有益的,就要学习,以求触类旁通。虽然足不出户,却能知道天下大事。只有这种办法,才可以使国家大业,得以巩固。对于从小生长在皇宫中的太子,他一直在侍女的身边长大,从未经历过忧患恐惧,也不懂得雅正之道。即使生性聪明,然而要成就大业,终需别人帮助。如果不重视诗书礼乐的教化,那他凭什么去辨别世理人伦?历代成就圣王的过程,就像雕琢玉器一样。周成王崇尚贤明,以太公、召公为师,美德得以保全;惠帝仁义,引园、绮里奇等四位贤人让他的威德显扬。太子维系着国家和宗庙的兴亡,国家的命运与他的善恶息息相关。如果一开始就不勤于世事,最终必定后悔。所以晁错上书,是为了要求太子通晓治国方略;贾谊进献策论,是想让太子辨明礼敬,教化天下。我认为,皇太子天资聪明、德性仁和,具备明察笃厚诚信文美、忠孝仁义之德,这些来自他的天性,而不是通过受教育得来的,国家的江山社稷都须仰仗其德行加以巩固。太子在陛下身边侍奉寝食,在朝中已做出了表率,他在谈论艺术时体现出的聪明才智,也应在诗书礼乐方面加以弘扬。太子虽然年轻气盛,有充分的时间修养性情,但我实在担心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荒废了学业,引起讥谤,安逸之风从此开始。我见识短小,有幸侍奉太子,想要使太子思虑开阔,使其在不久的将来闻名四方。我不敢故意陈述旧事,只是希望以陛下的圣明为例来作为说明。

    陛下雄才伟略、蒙受天命,荣登帝位、身经百战。多才多艺,匡补时弊;文武双才,建功立业。万方有序,天下太平。即使这样,陛下仍不敢懈怠,一日比一日谨慎,从历史兴亡中获得新知,像当年那样终日劳神苦思于政务。陛下夜夜阅读典籍,比汉武帝还卓著;在马上阅览经史,比魏武帝还勤勉。陛下能自我鞭策,如此勤奋,可却让太子整日悠闲,荒废时间,不修习书文,这是臣子我第一个不明白的地方。另外,陛下一搁下政务,马上投入文学写作。文章构思之妙,使长河顿失光彩,书法结构之精,令流霞飞彩黯然。因此称得上万世稀有之作,百王望尘莫及,即使屈原、宋玉都不足以相比,钟繇、张芝也难以入室。陛下能够如此,而太子却悠然自处,无所事事,不修习书文,这是我第二个不明白的地方。陛下博采众长,亘古未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朝会之余,接见百官,和颜悦色,广闻博取,询问古今之理。所以能知道朝廷上的对错,民间的好恶,事不论大小,都必须亲自过问。陛下身体力行,却让太子长久地陪伴自己左右,不接触正人君子,这是我第三个不明白的地方。陛下如果认为这些没有好处,为何还对此事费尽心思呢?如果认为这些有益,那就应该加以申明,为子孙做出榜样。陛下轻视了此事,对此不加以重视,恐怕是不可以的。我希望陛下推行您的风范,教诫太子,用好书教授他,使他与有才能的人交往。使太子能在早晨披阅经史,探索前朝成败的经验:夜里接待宾客,考察当代社会的得失。有时间经常写文章,那么太子就会日渐进益,增加见闻、开阔眼界。他的德行就会愈来愈完美,这真是百姓的洪福啊!

    我认为太子嫔妃的选择,遍及全国。而了解陛下的圣旨,在于寻找出掌管太子宫内事务的适合之人,希望能够防微杜渐,慎重做好长远打算,这些是我所知道的。如果是选拔人才,就跟聘娶太子嫔妃有所不同了,太子已经监国抚军两年,却没有接近过一个贤士。我以为选取内宫的妃嫔都如此重视,那么选拔朝野的人才也应该如此。否则恐怕招致非议,说陛下重内轻外呀!古代的太子,向皇上问安后就退回,从而更加孝敬君父;皇上和太子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是为了避免嫌疑。现在太子侍奉陛下,动辄十多天,太师、太傅等人都无从接见。即使太子在侍奉的空隙时间,暂时回到东宫,拜访和接见官员的时间也很少。只能例行公事,对规谏之事无暇顾及。陛下不能亲自教导太子,官员又没有机会进言,虽然朝廷辅佐人员众多,但有什么用呢?

    我恳请陛下教导太子遵循前人的足迹,稍微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事,以弘扬远大的志向,使师友切磋的情义和道理得以伸张。那么太子的美德就会更盛,宏图帝业将会更加宽广,普天之下的百姓,有谁会不庆幸信赖呢!太子性情温和、谦逊节俭、聪明睿智,尽人皆知,对此,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才识疏浅,但希望仿效古代忠臣,愿为沧海添一滴水,给日月增一丝光华。

    唐太宗于是下诏命令刘洎、岑文本、马周轮流到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经世治国之道。

    <b>评析</b>

    太子与诸王地位高贵,尽享荣华,教育不当便会骄奢淫逸,自取灭亡。太宗十分重视对太子与诸王的教育,任用正直忠信的大臣,担任太子与诸王的师傅,并要求他们像尊敬自己一样尊敬师傅,太宗希望子弟们能谨慎自持,永葆富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